乡村旅游产业对“三农”的贡献
重庆市长寿湖农家乐介绍,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,而且对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、增加农民收入、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、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,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。
1.增加农民收入,提高农民生活水平
据国家旅游局的统计,2006年全国乡村旅游年接待量已超过5亿人次,旅游收入超过3000亿元,带动发展的村寨超过2万个,增收致富的农民超过600万人。
2.调整农业产业结构
乡村旅游是农业产业改造和升级的重要途径。我国传统农业以种养业为主,经济效益低,经营风险大。乡村旅游的开发将使农民从专注于土地本身单一经营,发展到“天-地-人”和谐共存,可大幅提高农业经济效益。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看,乡村旅游不仅对第三产业中的商业、饮食服务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,而且能带动一、二产业的发展,有助于形成供产销、旅工农、科工贸的产业化生产体系,从而带动整个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。
3.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缩小城乡差别
乡村旅游对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既需要掌握农业科技的工程技术人员,更需要高层次、复合型的管理人才。这些高素质人才的传播、带动及与都市游客的交流、学习,可以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,造就一代高素质的新型农民。同时,通过其示范和推广作用,能够带动整个社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,缩小城乡差别。乡村旅游产业的开发,在生活设施公共化,生活服务社会化,生活方式现代化在农家乐已露出端倪,这有利于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。
4.有效地缓和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
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,发展乡村旅游需要一整套的服务设施,不仅需要导游、管理人员、服务人员,还需要住宿、饮食、商场、交通、文化等行业,能吸收利用大量劳动力就业。根据乘数效应理论估算,旅游业每创造1个直接就业机会,将产生另外3个间接就业机会。这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。
5.促进观念转变,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
乡村旅游是新的思想观念的“催化剂”。旅游带来了人流、物流,更有意识流、思想流。旅游的开发不仅给旅游地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的生机和活力,更给旅游地带来全新的观念和思想。乡村旅游还为农村带来全新的服务观念,大大增强了当地居民的文明意识,促进了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。
|